苏州野鸡放生地点,苏州包山禅寺
一、山西何地可以放生兔子
1、包山寺位于烟雾缥缈、浩瀚无限的姑苏太湖之中最大的岛屿——西山。地属于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梅益村),在苏州市南面,距离古城约四十五公里,四面环山,清净幽雅。据民国《吴县志》记载,原名福愿寺,始建于梁大同二年。唐上元九年改名为包山寺。唐高宗李治赐名“显庆”,故又名“显庆禅寺”。明万历三十六年,天王殿失火,后里人蔡鸣雷重建。清咸丰庚申之变,殿宇稍圮,同治年间僧德源募修。文革间寺院被毁。
2、千年古寺,历尽沧桑。至1995年由当地人民政府出资重建,1999年10月23日开光,并对外开放。该寺旧时规模极为宏大,全盛时有僧房1048间,有“大丛林,庇千僧”之说。宋人王钰《包山禅院记略》中称“兹院自六朝之后为胜地”,是历代文人墨客礼佛拜谒之地。江南名刹包山寺也是高僧辈出之地。清顺治年间,该寺住持山晓和尚应召进京主持董鄂妃丧礼的佛事活动,受到顺治帝的赏识,并赐御笔“敬佛”二字。现竖立在石公山御墨亭中的“敬佛”碑,即为光绪年间摹刻之物。寺中原有明万历年间刻本《大藏经》,为目前国内仅有的两部之弥足珍贵,现藏南京博物院。
3、寺始建于南北朝时南朝宋永初年间,初名包山禅寺。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20~519)重修,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又再兴,并改名福愿寺。唐高宗李治显庆元年(656年),赐额显庆禅寺。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改名包山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高僧神皓大师来包山寺主持,修复并扩建殿堂房屋1000余间,自此名声大振,道风远近闻名,四方学子闻风皈依者达千人,成为江南一大丛林。唐肃宗乾元年间(公元759年),赐名包山禅寺。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包山寺被拆。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开封大相国寺慧林禅院高僧怀深大师(封号为慈受大士,普照禅师)到此主持重兴,并改寺名为包山寺。宋高宗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赐额包山显庆寺。元朝末年遭兵火被毁。明太祖洪武初(公元1368~1398年),归并上方寺。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6年)有呆庵禅师主持重建,并更名包山禅寺。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8年),有山晓禅师主持,禅师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应诏进京为董鄂妃丧礼主持佛事,深得皇帝尊重,并得御赐亲书“敬佛”二字。御书原挂于包山寺大云堂内,清光绪年间摹刻于石,今在寺之御墨亭内。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有荫南禅师主持修建了钟楼,祖堂等处。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兆隆禅师继主,扩建修复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满月阁、空翠阁、大悲阁等近二十余所建筑,由此声名远扬,清末开始衰败。民国有太虚大师住持于此,并设佛学院,树新育人,延续慧命,此后大休和尚、闻达法师、云谷法师等先后住持,暮鼓晨钟,古风依旧。
4、1937年9月4日,苏州图书馆馆长蒋吟秋为避免苏州图书馆的30多箱珍贵古籍被日寇所夺,将其秘密运至西山包山寺,藏于满月阁的复壁中,由住持闻达和尚负责守护。1946年4月11日,在包山寺藏了八年之久的古籍被运回苏州图书馆,包山寺住持闻达和尚受到民国江苏省政府的嘉奖。住持期间开设佛学苑、弘演佛法、保护文物——明万历大藏经也称《经山藏》,国内仅存两部。1970年8月14日文革期间寺院面临拆除,根据当时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的意见,由石公公社、吴县文教局将《大藏经》移交给南京博物馆保存。《大藏经》共有344函,其中正藏211函1434册;续藏90函790册;又续藏43函362册;其它佛经有1300多册,共3921册。目前仍有南京博物院保管,包山寺已向有关部门上书将《大藏经》请回寺里保存,使之一镇寺之宝发挥作用。十年文革中包山寺被拆除,使这座绵延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古刹,从此沉默20余年。
5、1995年,经吴县市人民政府批示,同意对千年古刹包山寺进行修复,并礼请灵岩山贯澈法师主持工作。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欣闻此事,特地题写“包山禅寺”额,为古刹增光润色。
6、在大和尚的指导下,监院心培法师率领弟子,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目前已完成了牌楼、香花桥、山门殿(总面积100㎡)、天王殿(203㎡)、大雄宝殿(586㎡)、藏经楼(240㎡)、念佛堂、斋堂、东西厢房、关房、御墨亭、配电房、钟楼、鼓楼、僧寮、尊客堂、天香斋、凝香塔院、普照塔、安养院(—期、二期、三期)、大山门、方丈院、综合楼等建筑,现占地100余亩,房屋数百间,建筑面积近万平方,总投资2300余万元。
7、1999年10月23日,包山寺举行殿堂落成、全堂佛像开光、贯澈大和尚方丈升座盛典,气氛隆重。苏州及附近省、市名刹诸山长老,市、区政府、佛教协会领导以及护法居士约数万余人参加盛会。中国佛教协会发来贺电;著名书画家,九十多岁高龄的谢孝思老先生不顾年迈应邀前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学长老致贺词。
8、2006年秋,包山寺再次举行重建十周年,方丈贯老八十大寿喜庆,大玉佛开光大型法会。前来观礼的四众弟子约有万余人。
9、包山寺不但在建筑上已初具规模,文化上也在不断完善。寺内收藏大藏经十余套,各种大型丛书八套,除此其他书籍约存数千册。寺内还成立了相关的文化机构:1999年创办了香海书画院;2000年创办了包山诗社;2007年创办了吴中区佛教文化所。在教育上:2000年包山寺创办了包山学社;2005年与扬州大学达成联合办学的协议,是中国第一家寺院与大学联合办学,让佛弟子接受高等教学的场所;2006年包山寺又和扬州大学联合挂牌成立“显庆佛学院”,并先后创办《玉毫》、《显庆佛学》。
10、2007年,方丈贯澈大和尚慈悲,重点培养年轻一代。于当年10月退居,同时推举监院心培法师为第二任住持。如今的包山寺早晚殿堂、布萨诵戒、念佛上课、日日如常。想必今后的包山寺在住持心培大和尚的努力下,将会展现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北京放生鱼地点在哪
1、心培法师简介:心培法师,字慧彬,1969年8月12日生于江苏海安县西场镇。苏州市吴中区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苏州市相城区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1989年3月29日,前往江苏东台泰山寺,拜时任住持的达禅法师为师父,4月29日正式成为达禅师父的徒弟,落发出家。1994年,前往闽南佛学院继续深造佛学院本科课程。1997年包山寺修复工程主体建筑(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竣工落成。6月5日,灵岩禅寺贯澈法师受邀出任苏州西山包山禅寺方丈,心培紧接着受邀出任该寺监院。十二年时间里,心培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的理念,处处谦虚,事事勤奋,严守清规戒律,样样为年轻出家人做好榜样。1997年至2006年期间,心培法师还先后出任苏州市吴中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市相城区佛教协会第一届会长、苏州市相城区圣堂寺住持、木渎明月寺监院、越溪旺山宝华寺寺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吴中区佛教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所所长、吴中区慈善委员会会长。并协助贯老创办香海书画院、包山诗社、包山寺显庆佛学院(筹),任副院长兼秘书长、副社长、副主任。2003年秋出版了个人诗词专集——《指归集》,收集了法师自2000年至2003年300余首诗、词、联。如今正准备出版《指归集》续集。如今,在心培法师带领下,包山寺早晚殿堂、布萨诵戒、念佛上课、日日如常。吴中区佛教事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
2、苏州灵岩山寺的古迹奇观
3、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以“灵岩”名山的,除苏州外,尚有山东长清灵岩山,江苏六合灵岩山,安徽青阳灵岩山,浙江淳安灵岩山等等。山岩灵异,重峦层,景象各有千秋。但独占鳌头的,还数苏州的灵岩山。
4、史载灵岩山为春秋吴王馆娃宫遗址。自此以后,达官贵人,逸士名僧纷纷在此建园墅,兴梵呗。信士许愿,菩萨显灵;名师弘扬,圣徒力阐,灵岩山寺遂成东南净土宗一大道场。千百年来,人们凭借丰富的想像,为这名山披上了一层层美丽的神话之衣,编织了一个个动人的传说故事。传说与神话,历史与故事,扑朔迷离,使之更具魅力。在灵岩山寺内,现保存著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景观,有的鲜为人知。
5、“砚池腰横界清桥,萧萧雨天观奇景。”砚池,位于大雄宝殿前,长约十二米,宽约四米,呈长方形,又名“上方池”,是春秋时代的遗迹。池上拦腰横跨一座小石桥,桥上刻有“界清穚”三字。界清桥连通大雄宝殿,上面青苔斑驳,外形古色古香,系花岗石结构,相传是宋代建筑。一说乃古代人们制作石砚,曾在此采取砚石,留下此池(灵岩山又名砚石山);二说明代书法家毕沅曾隐居此山时,常在池中洗濯笔砚。故得此名。
6、砚池池水碧莹透澈,池底水草丛生,池内金鱼翔游,是灵岩山寺一大美景。但称奇的是每逢萧萧雨天,满池山水竟呈东西浊水之状,清浊融之处,恰又以桥为界。界清桥名便由此而得。至于奇观为何而得?又有二说:一说西边池水壁临当年毕沅住房,因毕沅每日在此洗涤笔墨而致;二说砚池西边乃山泉之眼,每逢阴霾雨天,泉水突涌,泛动泥淤而致。总之不管怎么说,这砚池奇景确有其事。读者诸君不信,不妨乘雨天拄伞临池一辨真伪。
7、在大雄宝殿内东西墙上有两幅西洋油画。东侧墙上的是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游四门的故事;西侧墙上的是释迦牟尼度化老人的故事,画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极富有艺术价值,当您欣赏后可得到佛学与艺术的享受。
8、两幅油画均出自该寺正念法师之手。正念法师(一九四八年到灵岩山寺,一九四九年任监院,一九五九年圆寂)注重用自己学过的西洋油画,将深奥的佛学道理变得形象生动,原画得六幅巨大油画,真有“酒不醉人画醉人”之慨。可惜这些作品大都在“文革”中被毁,唯有在大殿内那两幅油画,至今犹存,这是该寺法师在“文革”初期,听到砸庙风声后用石灰水将油画涂掉,才得以保存下来的。一九八○年,灵岩山寺恢复开放后,这两幅油画才重放光彩。
9、正念法师的绘画艺术,引起了东欧诸国美术界的注目,一位波兰画家曾专程到灵岩山寺观赏。和尚专长西洋油画,这在灵岩山寺历史上是第一位,乃至中国佛教史上也是罕见的。
10、在寺内“般若堂”南的忆佛轩东墙上有一幅隋朝砖雕“古松影壁”,那遒劲而古朴的造型带著千百年前的气息静地呼吸在这寂寥的庭院里,鲜为人知。